求关于帕赫贝尔卡农的赏析,要结合背景和作者情感谢谢

历史 2020-09-13 06:56:45 1个回答   ()人看过

平凡生命中不断涌现出的伤感与快感交织。静静的聆听这首诞生于300年前的通俗而又感人的曲子:以一把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两个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最后光辉地结束,纵观全曲,曲式严谨,作曲家能在严格的形式中作自由的变化,作曲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帕赫贝尔的《卡农》。帕赫贝尔,德国中世纪,巴洛克时期的风琴家、作曲家。他的一生是艰难的和痛苦的,第一个妻子和第一个儿子死于瘟疫,在1683年,由于法国在1692年进攻,到处逃亡,直到最后定居,在那里,娶第二个老婆,并生了7个孩子,其中的两个后来成为了音乐家,一个制造乐器,和一个画家。他在教堂音乐方面的贡献是伟大的。他将重复的曲调定义为对音乐内容的认识。他的作品曾对巴赫产生过影响。他重要的作品有:《阿波利尼斯六音节》、6组大键管的《曲调与变奏曲》、《众赞歌前奏曲》78首。帕赫贝尔穷尽生精力写的教会音乐,已少有人听。人们谈到巴洛克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时,他很少被排上名。跟他所写的那些教会音乐堂皇去作比较,《卡农》曲长仅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讽刺的是,使帕赫贝尔留名后世的反而是这首《卡农》。是帕赫贝尔最通俗与动听的作品。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字面上意思是轮唱。简单的讲,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直到最后的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帕赫贝尔的《卡农》是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

求关于帕赫贝尔卡农的赏析,要结合背景和作者情感谢谢

顶一下 ()  踩一下 ()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