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人讲诗词知识他会积极刷存在感,说到作品就不见人

艺术 2019-12-22 1个回答

为何有些人讲诗词知识他会积极刷存在感,说到作品就不见人

这个很明显就是批评那些夸夸其谈,大谈诗词知识却拿不出一首像样作品的人。

不过很遗憾,大部分人都是如此。

这并非讲解诗词知识的人就不懂得诗词创作,咱们得分开了看。

题主说的这种人

对大部分能正常赏析、讲解诗词知识的人来说,诗词的创作并没有难度。因为学习诗词要通过三个阶段:规则学习,欣赏分析,鉴赏力提升。只有完成这三个阶段的提升(不分先后),才有可能真正走入古诗词的创作天地。

而讲解诗词如果没有鉴赏力,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抄袭名家赏析,把前人的意见当做自己的,那么他讲解诗词的能力也是低下而没有效果的,无法真正吸引读者。

因为只是借鉴他人成果,进行拼盘售卖,如果遇到自己的知识盲点,就无法对诗词进行合理解析,闹出笑话。所以这种人一般都喜欢在其他人的赏析文章下面发表观点,碎片而重复,并没有新意。

也就是题主说的刷存在感。

借助他人的菜能够刷一定的存在感,但是永远成不了大厨。

连讲解诗词都不能做到有自己的观点和体系,创造诗词自然也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是通过零碎阅读,大概还是知道自己的水平,所以一般要求写诗词的时候就自动消失了。美其名曰“敝帚自珍”,实际上确实拿不上台面。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拿出来,就连诗词讲解者的身份都会被别人质疑。

第二种人,于诗词理论确实很有研究,精通技巧教学,重在传道解惑。

这种人不乏评论水平很高的人,因为传统诗词并非孤立的文学作品,与整个中国文学史不可分割,所以不论是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都有可能从自己的知识领域横跨过来对诗词做出超出常人的理解分析。这是好事。

但是因为这些人一般都是其他领域的专家,工作也忙,就不见得有心情、有时间来写诗。才情有,但诗词不是他们的重点,甚至基本上不创作。偶尔赶鸭子上架,难免为诗词大家笑话,就像“中国诗词大会”评委的作品。

诗虽然不好,但是并非写诗者的才学不够。

王安石为政期间,视诗词为末技,甚至改革科考,取消诗、赋的考试。他一生最恨各种小情调诗词,认为就该为政治服务,可当他改革失败,归隐后写的作品,不但自成一派“荆公体”,还就靠这简单清新的小情思站上了宋诗的最高峰。

这种人讲诗有水平,有体系,但是作诗平常,没神韵。这非常正常,只是术业专攻,不愿精研而已。一旦闲下来,有时间、有心情来钻研,必然在创作上有所表现。

还有一种就是真正写诗的人。

这种人自然能赏析诗,讲解诗。但是他们明白诗词这个东西虽然讲究交流,但是过了交流学习的层次之后,诗词更是一种个人感情的流露,与他人关系不大。

就好像有很多人写征文,证明自己的水平。而有水平的人未必就会去写征文,他们更清楚写东西是为了表达自己,至于受众多寡,读者是否接受,并不是在真正的写作者心中占有很大的位置。

好的作品,都是为自己而写。

诗词也是一样,应制诗有好诗,但是没有一首伟大的传世之作。我们知道的好诗都是抒发个人情怀,反映社会现实,在个人和社会的层面上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产生通感的作品。

到了一定的层次,写诗你爱看不看,为什么要迎合你的诗词创作要求?

​肯定又会有人说,发两首作品出来看看?

每次在做诗词赏析和讲解诗词理论的时候,就有人在下面这么留言。

这种人不是懒,就是杠。

作品和文章都在公开的号里面,如果是有兴趣,自己去看就是了。

如果是想抬杠,你说发给你看看,我就发,你是哪家的大爷?

为何有些人讲诗词知识他会积极刷存在感,说到作品就不见人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