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习已久|之于个人而言,在于素养和好恶;对于社会而言,在于公德,制度和法律;之于组织而言,也无外乎于制度、文化和示范性效果的显现

文化 2020-01-18 1个回答

积习已久|之于个人而言,在于素养和好恶;对于社会而言,在于公德,制度和法律;之于组织而言,也无外乎于制度、文化和示范性效果的显现

屋顶上面的防水已经完成了近一个月了,但底下天花板那里还是有水滴落下,毕竟浸已久,积攒了三年的雨水,其实天花板的防水还算坚挺,现在雨水只是沿着缝隙慢慢渗透下来,我相信楼板的减重孔里面一定是满满的水,充盈着,像深秋的甘蔗,不太恰当。

于是想到了一个词,积习已久。

有时我们常常为自己开脱,说什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就是积习已久,而没有强势的什么抑或是痛苦的变故去改变现状而已。

自然积习已久,一般却是贬义居多,良好的习惯保持久了也不错,比如读书,散步和走路,甚至于冥想,都可算得上一个好的习惯,更不用说日行一善之类的好习惯了,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比如良好的饮食习惯,起居习惯。

人总是容易犯懒,感觉总不会太好,不过我从犯懒之中得了一个好处,就是戒烟,最初吸烟室在楼内,几十米远,抽得还不亦乐乎,后来移到门口,得下楼,门口人还多,见人老打招呼,于是吸烟减少,再后来还得过马路,在一个大棚子下,不等挡风,仅遮小雨,关键还得过主干道,所以索性不抽了,诶,戒了。

积习已久,却改变了,原因就是有大的变故。

同样是犯懒,过马路时带来的却是一惊一乍刀口噬血的感觉,好在北京剧堵,否则情况还真不好说。

积习却是很难改变的,同样是过马路,戴着袖标配着音响的大妈怎么喊,有些人还是假装听不见自顾向前,还不看车,老是以为车里的都是男司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那一个途径了,你懂的。

积习之于个人而言,在于个人的素养和好恶;对于社会而言,在于公德,制度和法律;之于组织而言,也无外乎于制度、文化和示范性效果的显现。

组织所推崇的,会积而习之,组织所唾弃的,会敬而远之,组织所忽视的,也一定会有人积而习之。

组织应该有旗帜鲜明的推崇和唾弃,体现在文化,在制度,在绩效的兑现层面。有人说无非就是奖和罚,而我以为最为关键的还是氛围的建立,就像现在让一些钻营为官者越来与痛苦,越来越想远离官场一样,只有这样,一些踏实务实的人才会越来越有所作为。

回归到业务层面,积习已久,譬如僭越规程和制度,业务层面的底线一般还难以突破,因为很多东西是要见实效的,糊弄了效果自然不会太好,而正向的例子是一切都踏实了,结果也是让人踏实的。

另外一个说法就是规程已死,为什么频频突破,在于其无效性,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且请知道,没有一成不变,包括规程也都是在变的,关键是在变化中守住底线,就像做人要守住底线一样。

又是啥话都让我说了,典型的中庸之道。

不过有一点可以明晰,积善习已久,必定受益多多,积恶习已久,必定会深受其害。

不过善恶不分,有何谈积习二字?

善亦可为恶,恶亦可为善,为可为动词,为可为是之意。

如好心办错事,如变坏事为好事,如好心不得好报……

积习已久|之于个人而言,在于素养和好恶;对于社会而言,在于公德,制度和法律;之于组织而言,也无外乎于制度、文化和示范性效果的显现

剩余:2000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