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小年

文化 2020-01-18 1个回答

闲话小年

自打记事起,就有了小年。印象中的小年,是祭灶王吃灶饼的日子,可到底灶王是个什么来头,到现在也没弄清楚。在甘肃,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有些地方却是腊月二十四。到底是怎么个日子,谁也说不清楚,反正每年都在过。

追溯的话,要说自汉代就有过小年的习俗了,那时小年叫“小岁”。

到了宋代,才提出真正意义上的“小年”。那时,腊月二十四晚上是小年夜,腊月三十为大年夜,如今我们说的大年三十,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小年日子不太确定,大概起于清代。从雍正朝开始,皇帝在腊月二十三进行腊祭的时候,也顺带祭祀灶神。于是乎,上行下效,民间一些官绅也开始在腊月二十三祭灶,导致二十三、二十四并存的局面。

到了现在,一般的家庭,在小年很少祭灶,在特别传统和远乡,还存留这种习俗。

这个节日现在实际的意义,已变成像倒计时时钟一样的东西,时刻提醒人们距春节的日期。

从这一天开始,远方的人们,加紧了回家的脚步,在家的人们,出入市场的频次比日常高出许多,一包包的东西源源不断的从各处进了家庭,准备起年货。

大街上似乎也格外热闹,熙熙攘攘,一派节日景象。置身其中,有时特别茫然。远没了小时候过节的那份期待,相反,平添了不少烦恼。

过节的东西,不准备吧,好像不行;准备吧,基本没机会吃,节过完了,东西依然堆在家里,坏的坏了,过期的过期了,整天发愁。

想起来还是怀念小时候的春节。过了小年,家家蒸一缸小花卷,做一缸烩菜,外面放一阵风筝,点一两个鞭炮,累了,回家让妈妈热一碗烩菜,放几个肉丸,搁几块炸豆腐,添几个酥肉,萝卜白菜粉条,外加油乎乎的油辣子,别提多舒服了。

那时,没有手机电脑,没有游乐场所,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游戏,跳皮筋,放风筝,别提多开心了。现在,有了许多的东西,吃的、穿的、玩的要啥有啥,可又自觉不自觉的开始了攀比,自己给自己找不开心,有时感觉节日变了味,有一种怕过节的念头。

闲话小年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