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体、“乌青体是诗么,为什么能火?

生活 2020-01-06 1个回答

“梨花体、“乌青体是诗么,为什么能火?

“梨花体”我是知道的,源于赵丽华的诗,但“乌青体”并不熟悉。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去搜索了一下,感觉这两种“体”问题并不大,现代诗不就这德行吗?这两位只是在形式上走得更远而已。

对现代诗人来说,打破现有格式,打破诗歌的所有镣铐不正是你们心中的热血向往吗?

你们怎么能自己成了既得利益者(会写不要平仄格律的诗),就不允许其他人尝试更新的方法呢?

这和否认丑书有什么区别?这其实大抵能称作“丑诗”。我在前面一篇关于丑书的杂文里面说过,让他们闹闹怎么了?历史上所有的新书法都背负过丑书的骂名。

诗也一样。

在老古董眼中,现代诗什么玩意啊?现在不也好好的,欣欣向荣吗?为什么不允许幼儿园体的尝试呢?如果是垃圾,时间自然会大浪淘沙,可如果真的走出一条路来了呢?总比固守在这一团死水般的诗坛里,靠着脑瘫诗人的奇特视角来博眼球要好吧。

嘲笑这些体式的诗人,如果是旧体诗人,便也罢了。因为思想本不在一个维度。

如果是现代诗人,你好意思?

吐槽完了,认真说两句。

上古,诗歌就是音乐文学。

韵律是诗的原始基因,说“韵律”是诗的本质属性也并不为过。

当诗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之后,诗的韵律是怎么表现的?主要表现方式有三种,一种是押韵,一种是节奏感,一种是声调相间。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三点几乎是诗歌必然遵守的“铁律”。所以,当现代白话诗出现的时候,习惯于传统诗的人们就有点不适应了。

现代诗一开始也是讲究押韵的,但韵脚比较宽泛,押韵也缺乏严格的规则;节奏感也更加内敛,甚至需要朗读者自己去寻找感觉;至于平仄、四声相间,基本是不再讲究了。

现代散化诗歌的出现是受西方诗歌的影响。

​西方语言在押韵、节奏感方面与汉语无法比拟。所以中西方诗人对韵律感的要求程度大不相同。西方诗这种宽松的韵律形式,本来是其语言特点所造成的“缺点”,但被汉语诗人拿来,反而当作“优点”或者现代诗的“特征”来看待。这是拜民国时期全盘否认民族文化思潮所赐。

但是这也并非坏事,相对宽松的韵律感,反而大大释放了汉语的表现力,带来前所未有的特殊审美体验,并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

现在问题来了,汉语现代诗的形式特点到底应该是什么?首先,我们可以排除平仄相间的传统;其次,我们可以放宽押韵的规则;第三,内在的节奏感趋近散文化也可以接受。

那么,现代诗最重要的是什么?

情感,浓厚的情感。

那么“梨花体”、“乌青体”是不是现代诗,看情感是否突出即可,内在结构是否还有,是否还有宽松的押韵?

很多不喜欢现代诗的人讽刺说,只要会敲回车就会写现代诗。

分行只是写作习惯,中国传统诗在写作上,就并不分行。实际上,任何外在的体式都不能成为诗的本质属性,即便是古诗,千年以来体式就一直在变化,而无论怎么变,都不影响其是诗。

所以,以最宽泛的韵律要求,以意象的构建为手段的文体,就仍然可以叫做“诗”。也就是说,现代诗目前的主流状态,仍在诗的范畴。

即便是“梨花体”、“乌青体”,它们仍然是“诗”,只不过是先行于人的“丑诗”。

​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不妨拭目以待。

至于他们为什么会火,那不都是拜网络看客所赐嘛。这没什么好说的,凤姐不好看不也火了?但凭良心讲,她虽然聪明,但还是不好看啊。

当代社会,怪事多了去了。

“梨花体、“乌青体是诗么,为什么能火?

剩余:2000
上一页:2020新年计划
下一页:萌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