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 日喻 让人有什么启发?

其他 2020-08-30 10:45:09 1个回答   ()人看过

启示如下:

1、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如果只凭主观瞎猜,危害性就更大;

2、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专靠外力是无济于事的,探求真理,钻研学问的内因,就是靠自己学习,不能只捡别人的现成果实;

3、所谓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过实际锻炼。日喻简介: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一零七八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时所作,文章一开头就叙述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明确,即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是作为论据的寓言,因其描写生动,故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寓言说明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相接,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并交代为文的目的,此文还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寓言作为论据,使行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创作背景:是一零七八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善于用形象比喻来逐层推进,引出观点,因之成文。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嘉钓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

苏轼的  日喻  让人有什么启发?

顶一下 ()  踩一下 ()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