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文化 2020-01-18 1个回答

年味儿

年是我们的大节日,如果说年有什么味道,无非就是吃喝玩乐那几样。百度“年味”的含义:即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我们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年味的具体内容有没有变化?肯定有。不管地域、南北习俗怎样,它都是 由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奏、内容、心中愿景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远古时期,人的寿命短, 能够为活命做支撑的对象有限,如果有“年”概念和意识,它的主题必然和寿命、食物有关。能够吃得饱、活得长久,才会有扩展其他诉求(愿景)的可能。农村习俗里的祭灶“小年”,据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算得上是祖先过年时的开胃小菜了。“灶神”也被传为一家之“主命司神”,掌管一个家庭的人丁,吃食和人间疾苦,这应该算得上是人最初对年的夙愿了。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丰富多态,年味的外在体现才变得越来越丰富。除去传习下来的祭祖、拜神,又增添了文艺气息的“贴红”、“花灯”、“字谜”、“庙会”、“斗锣鼓”、“守岁”等等变化。时至今日,无论怎么变,都是人们对生活一种美好诉求的多种外在体现。

那么,是年味儿淡了吗?不,是我们得 到的太容易。关注的焦点不一样,对生活的愿景产生了新的变化。过的年还是那个时间,主要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组织的,还会有一样的过年活动在进行,但是参与的时间、精力没有了,为什么?有些诉求没法在过年时实现(房、车、票子),过去的“祭祖”、“祭神”根本靠不住,除了短短几天的“人伦之聚”,还得奔赴各自职岗靠工作换取。交通的发展便利,地域空间根本不是问题,吃、穿太小儿科,眼前那些轻易看得见、得的到的都不叫事儿。过年回家里一比较,别人有的你没有,你得到的别人比你的更好,这年还怎么过得好?肚子里怀着职位、孩子教育、老人、健康、人情等等问题,肚容量就那么大,各种味道都溢出了,年味儿怎能不少?容不下怎么办?舍弃——不重要的人情不往来了;丢不下健康就丢下老人,再不就扛着病体奔劳,最后的孩子、工作职位,都退无可退了,年还有什么味道?

近些年,逛的人多了。短短几天年的气氛,都被景点占据了,好像不上哪去溜一圈儿,都不叫过年似的。家门口的法门寺,每年初一免票,据每次去的人回来说,没意思,除了到处是人。

回想小时候,玩什么玩意都是自己亲手制作,没有一样现成的东西。比如女侠的木剑,男生的陀螺(木猴)、沙包,都是一针一线,或锯、砍、磨、削自己的手作成果,只要外形完整,使用趁手,都是不肯轻易与人的宝贝,还可能是受伤的见证。过年,心愿就不敢太多。家家差不了多少的吃食、阵仗;连压岁钱都一样,可怜的几角几分,一丁点的得到、满足都是满满的慰藉甜馨。想贴个春联儿,至少写个祖宗的牌位吧,在 教书先生家里等半天的队,下手早的,都端上祭罢诸神的宽面汤饭了,还有的人春联刚到手,笔墨未干揣起就往家跑。于是,那鞭炮声就一直持续到后半晌。对“年”庄重严谨的仪式,得到手的再怎么不易,一样都不能缺失。一年里的丰盛、端庄,就在那物质欠缺、仅有的日子里缓缓流动,装扮新的祈念和欢乐。

年的味道,都是从人们缺失互动、 在狭小空间里的自我消耗开始锐减的。

年味儿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