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惑

生活 2020-01-06 1个回答

三十而惑

文/弋一

图片源于网络

金钱?房子?梦想?家乡?爱情?婚姻?

我想分享属于我或者说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困惑。

01【钱呢?房子呢?梦想呢?】

古语有云三十而立,我想问,真正能做到的三十而立的普通年轻人有多少?

你知道,一个人要想在北京实现财务自由,要多少钱吗?答案是2~4个亿。对于普通人来说,终其一生,或许也无法得到这个数字。

所以,大多数人都在生活的威严下看似体面的活着。只有极少数人,真正体面的活着。

在北京工作三年,站在我曾以为是梦想所能抵达的最高平台上。但当我真正站在那里,才对这个以家庭背景、学历、相貌论英雄的社会感到一丝失望。

一路走来,其实我已经非常幸运,三线城市的普通家庭里走出的平凡女孩,也能有与国内行业顶尖的老师们接触的机会。

但当我离那些闪耀的人那么近时,才发现,原来我们离得那么远——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甚至在为同一件事的成功而共同努力着。但不论是我的社会地位、财富积累与个人价值,都与他们相去甚远。

这个行业里的通行证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国内十佳院校或海龟身份的学生才能有资格考取的编制式门禁卡,另一种是针对社会相对优秀的年轻人而提供的合约式门禁卡。

这两种门禁卡的取得者,拥有着完全不同的晋升渠道与职业走向,学历的鸿沟在这里清晰化。但这代表你过去十多年的努力,被区别对待尚在所有人的接受范围内。

可当你凭借努力和幸运站上更广阔的平台时,你才发现行业的瓶颈与事业的天花板离你那么近,梦想离你那么远。

行业制度的制约让你首先选择安全,其次选择创新,这件事让人充满困惑——这种才华被禁锢、个性被打磨的状态,我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能够明白。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充斥在这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我们又有谁,不是行走在这规则之中?可当天赋与行业的天花板就在你可以望到的前方时,还有多少人能矢志不渝的走下去?

若不是生在家庭极为贫困,或物质极为匮乏的山区里,但凡能多一种选择,能选择终身留在一线城市里的外地年轻人又会有多少呢?

还有家庭背景上的制约,许多人通过这个来先入为主地判断你的个人能力与资源。

尽管你已经为你在学历上的差距做了不少弥补,甚至也通过读研来填充自己在专业素养上的空白,但社会留给年轻人“浪子回头”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在许多人眼中,好像唯一能弥补这一切的是家境优越&出国留学,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在这里被扩大化。

当一些已没有晋升空间的人,他们通过让新人背锅来寻找生活的乐子时,又或者他们为了保安全,将有挑战的工作推给新人而自己不愿意主动承担时——即便你已看出他们打着“看重你”的旗号而推脱工作,你还是只能默默承担。

因为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只要你是底层员工,就一定是可被替代的,没有任何一个岗位是没有你不行的,你需要一次次认清“你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

你开始相信“人性本恶”,所以要“礼法并用”。

这时候,你能看到的是,做成功了,你的功劳是上司领导的好,事情失败了,他们就会用早就备好的Plan B来撇清自己的关系。

这一系列社会现象,让我开始意识到,人生绝不是非黑即白的,而大多数人,都行走在中间的灰色地带,并苟延残喘的生活着,只有极少数人,生活在纯粹的黑色或白色中。

我不禁想起经济学中马太效应所阐述的道理——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会导致弱者更弱、强者更强,进而导致社会两极分化。

日积月累中,财富的不对等形成了。

在北京,我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拿着月薪万元左右的工资,而且,在许多人中,我们甚至尚且算是幸运一族——有体面的工作、弹性工作时间、以及如果什么都不思考就可以完全享乐的金钱。

其实,我们何曾不是望着即便不吃不喝三十年,都未必能买得起的北京房子,才选择停下了积累财富的脚步?

于是,社会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评价是“多数人信奉享乐主义”,可问题是,即便我们节衣缩食、不去享乐,就能买得起房把父母接过来同住,或为父母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吗?

还有一些人,退而求其次,想在北京先买一辆车,可即便你努力存钱,买得起一辆车,那车牌呢?你要用多久能够有符合上路的资格?

在北京近三年的单身生活中,我几乎快忘记恋爱的感觉,也时常在与同龄人对比时,被内心的欲望吞没。

当我走在富丽堂皇的大楼的电梯间里,看到藏在一个经典款T恤上的LOGO时,就能意识到这种差距——他们身上穿着的某件纯白或纯黑T恤,是我半个月的工资。

不是不可以买这样的奢侈品,一个月不够,存两个月还是可以买得起的,再不济,还有花呗、借呗,只是,不应该让这样的奢侈品变成我们的追求。

相信,这是绝大多数生活在北上广的年轻人都知道的答案。但还是有许多人,在欲望中迷失自己。

我差点也是其中一员,但却一次次强迫自己从那种对欲望浮躁的向往中醒来。

会有无数个瞬间,有许多无力感。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有次我连着工作15天后迎来三天休假。

但当我一觉睡醒,看着10平米的小房间,桌子上堆放着没吃完的外卖盒。绿色座椅套有点脏了,上面堆放着为了方便修改打印出来的稿件。前一天出差回来没能收拾的行李箱摊在地上,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打开手机,又是除工作之外无人联络的一天。我失了神。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跟我一样在北上广生活的年轻人,都有那么几个瞬间,如我一样悲观——也许,就这样死了,也没人发现吧。

还记得,有一次我发烧了,房管在微信里跟我说房子年底就要被房东回收后卖出,所以我们要在一个月内搬出。他告诉我,会帮我找附近房源并给我多支付一个月的违约租金。

但我当时浑身乏力,发信息说,我发烧了,这件事明天再说,然后在混沌间睡去。醒来时门把手上挂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的两盒大果粒酸奶,袋子里的纸条写道:“我来过,你的门怎么敲都没人,我想你自己去医院了。回来吃个酸奶吧。”

实际上,我一整天都在屋子里,我只是昏睡过去,而且从里面反锁了门。尽管,我知道房管是怕我出什么事,让平台承担不良后果,才过来看我死活的,但这仍是我在北京,所收到的为数不多的温暖。

每当我不知如何走下去的时候,都会看一遍《穿普拉达的女王》,告诉自己:“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并为之承担一切”。

可事实是,尽管梦想那么美好,也让你无迹可寻。

02【梦想or家乡】

你会不会有很多瞬间,也如同我一样,虽然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当看着朋友圈里的同学、朋友们都结婚生子了,甚至分享着一家三口幸福出游的照片,再看看自己花呗和信用卡里还需要还的款,会反复思考,自己是否应该选择这样的生活?还是应该回家去?

这几年,你看着你所在的三线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着,地铁通了,进京的高铁也通了,商圈林立,很多北上广才有的连锁店入驻。

生活在家乡的同龄人,赚得也不算多,但生活安逸,似乎不比你差,还少了份迷茫。同学聚会上,你慢慢变成异类,听他们谈论着年底考核、什么儿童用品好、孩子要在哪儿上幼儿园,甚至暗戳戳地对比老公、房子、车子、工作。

一番激烈讨论后,大家发现原来才华横溢甚至有点小名气的你,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大家一脸寒暄地望向你:“哎呀,你工作怎么样啊?是不是赚得特多?大城市是不是倍儿好?诶,你能见到哪个明星呀?有没有什么艳遇?”

诸如此类的问题,好像很不经意、很普通,又似乎在套近乎,但一细究,似乎每个都无法回答。

平时私下还有联系的同学,替你打着圆场,含糊着展开下个话题,或体面地维护你几句。

这些朋友联系你的开场白从一开始的“哇塞,你太棒了吧!天哪,你太有才华了!”,逐渐转变为“诶,同学会你会来吧?我去接你啊。诶,出来吃饭啊,我请”。

我不知道,你是否也被无数个类似的好意中伤着?

家里,见到许久未见的父母,他们的白发多了,甚至瞒着你偷偷做过几个“小”手术。他们旁敲侧击又小心翼翼地对你说“你姐姐的孩子会走路啦;以前的邻居要结婚啦;谁嫁了个怎样的老公;谁娶了怎样的老婆”。

你不是不明白他们的期待,但这些期待都是无法回应的。

在坚持自己的道路上的确是荆棘密布的,可若能看见光明的前路,就有坚定前行的勇气。可问题是,谁都不知道,黑暗中我们所摸索和坚持的方向是否正确,又或者,什么时候才能衣锦还乡?

面对三线城市你所热爱的行业和领域近似空白的现状,回到家乡几乎等同于选择放弃事业与梦想,留在异乡就只能让家乡成为故乡。

可真到你要回到家乡的时候,你又发现,你对大城市的文化以及大城市本身充满眷恋。小城市里安逸的节奏,和你听过无数个关于已婚朋友的悲剧及职场的勾心斗角的事件后,你又犹豫了。

于是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拖下去,拖到你认为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候。

曾几何时,我们成为异乡异客的同时,也成了家乡异客?

这一年,你已经26岁,却要在有工作经验后选择停下来不知多久时间,与许多比你小1-3岁的弟弟妹妹们,涌向国考、省考、事业编考试。你违背着自己内心意愿,只为满足父母和社会的期待,只为符合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

青春韶华,转眼已落;三十而立,却成困惑。

那你的梦想呢?

那你的,梦想呢!

03【爱情or婚姻】

剩下的就是大龄剩男剩女们无可回避的话题了。

2018年底,因为家里这边有不错的工作邀约,我最终选择回来。

刚回到H市的那段时间,我收获了爱情。去年3月份之前,我连发两篇与爱情有关的文章。但因此关注我的朋友应该都发现了,关于Z先生的文章已经停更快一年了。

去年5月底,我与Z先生迫于现实和年龄的种种差异,最终和平分手。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纯粹的,但这世间浑浊,纯粹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美丽。

细究我们分手的原因,最贴切的归纳是:26岁这个年龄对三线城市的女生来说很尴尬。

在三线城市,这个年龄还不结婚的女孩子,有因为马拉松式恋爱失败而重新选择的,有因为不断考学深造而耽误的,还有一部分是到北上广工作了几年回来的。极少数的歪瓜裂枣略过,我恰好属于尴尬的第三种。

而H市在结婚成家这件事上,对如同我一样的女孩似乎不太友好,身边的优秀青年几乎都名花有主,即便有单身的斜杠青年,又难以遇上。

主动追你的男生,年龄和收入层次几乎都比你低,你即便因为爱情和他在一起,也可能因为无法得到婚姻而草草收场。当蜜恋期过去,难免落入世俗的窠臼。

三线省会毕竟也是省会,父母当然也希望你既然选择回来,还是留在省会,而不是远嫁到盟市或县城去。所以,异地恋几乎是不被允许的,而让一个刚毕业的男孩在另一座城市买车买房,这个要求似乎也很残酷。

至于你为什么会拖到现在还没结婚,那证明你或许还有一定的要求,而这点要求里可能包含着你对未来的所有期待,和那点你对人生宁折不弯的勇气。

你做着一份在小城市里大多数人都接触不到的工作,时常出着差,即便领着还不错的薪水,也与大多数人对“贤良淑德”的女性标准相去甚远。你似乎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接受你,但至少不能被双标吧。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这难道不是社会的另一种歧视吗?我反复问自己。但我们能靠几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改变这种现状吗?似乎也有点高看了自己。

每当这个时候,你会无数次怀疑自己,几年北上广的生活,你比身边的绝大多数同龄人都努力,可为什么,你这么努力还是无法过好你的人生?你的心碎还是无法成为艺术?

你似乎必须让自己的婚姻变成房子、车子、工作、社会地位的等价交换品。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连同对爱情的向往都被磨灭了。

身边也不乏与家里吵得水深火热的朋友们,他们坚守在抗争自由恋爱结婚的一线。但几乎大部分已经走进婚姻的朋友却会告诉你,一定要找家庭背景相似的,门当户对虽然俗套却有道理,以及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大多是不幸福的。

也有的朋友抗争失败了,同父母喜欢的那个差不多的人走进下一个欢乐场;也有朋友中间就落得人财两空,最终又在二十七八岁喜获单身。

站在婚姻的围墙外面,窥视着围墙里面的不如意,我似乎对围墙内的生活产生了恐惧。我想问,人到底为什么要结婚呢?什么是该结婚的年龄?如果不是为了跟别人交代,还有必须要结婚的理由吗?

困惑的2019,谁来给我回答?

04【重新开始的这一年我在苟且吗?】

2019年6月,我正式辞职,接受家里要求我考公务员的建议。

在我跟生活死磕到遍体鳞伤之前,我先选择了妥协。没错,在生活面前,我很狗。

也没错,我正式待业了,没有经济来源、坐吃山空,吃完了自己存下的为数不多的钱后,终于加入了身边的啃老大军。

然而我父母看到这种景象,竟然还有几分高兴和欣喜,他们乐于让我停在家里学习,似乎也很珍惜五年以来难得的相处时间。这一年,我陪我妈看了五次电影,吃了许多饭,出国旅了一次游,花着他们的钱,他们居然觉得很开心。

这大概是中国大多数父母的写照。

可我多想分享一首杜江写给嗯哼的诗:

“你不是我的希望 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完成的梦想 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

就让它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 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准备为你奉献我的一生

然而我爱你 我的孩子

我爱你 仅此而已“

这或许是我们这代人,对父母唯一的期盼吧。

而我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在国考大军中,奋勇前行。

当我啃着厚厚的练习册,看着台历一页页翻过去后,却仍停在原地的分数,我不得不承认,思维和记忆力确实不及本科时的自己。

每一天,漫无目的的刷着题,参加着那些自己心里知道考不上的招聘考试,投入的时间、金钱似乎和回报不成正比。积累了8年源于我所热爱的事业带来的信心,正在被打散,却还未重建。

实在困惑的时候,拨通仍在外地的小伙伴的电话,谈及住房、婚姻甚至留在哪个城市生活,他们似乎与我一样迷茫。然后在这样的迷茫中,我们报团取暖,找到情感上的慰藉,再挺直腰板,继续和生活战斗着。

无数次跌倒,无数次质问,无数次站起来。

27岁的我,仿佛又回到了22岁的毕业季。那时候,我比所有人都更早拿到令我心动的offer。如今,当身边原本羡慕我的同学,生活开始平稳安顺,我开始明白,人生要经历的苦难一点都不能少。

眼下这种与周遭大多数人都脱节的生活,让我由衷发问,27岁选择重新开始,是一种苟且吗?

但如果是你,又会怎么选?

我不知道多少人,能够坚持电影《降临》里的台词“尽管知道整个旅程,知道它通向哪里,我依然倾心接受,欢迎它的每一个时刻”。

但我希望,2020年,我们奋斗的现在,都能用以致敬未来。

也希望我们即将到来的30岁,能对我们好一点。

【写在2020年初:给过往 敬未来】

三十而惑

剩余:2000
上一页:大学3
下一页:胡萝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