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

教育 2020-09-27 07:37:07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融合,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其具体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紧密联系教材:

1、依托教材开展情感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课内、课外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和媒体等。

2、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资源即教材,如在讲解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节内容时,可以把辨正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这章内容时,将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

3、结合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惨遭破坏的一面,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

1、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科学探究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好的课堂教学的方向,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3、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问题的提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团队精神,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三、关注社会:

1、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现状,创设多种活动情境,调动、唤起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效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教师应通过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设置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活动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教学活动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

顶一下 ()  踩一下 ()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