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者自清,论儒家地主要精神

体育 2019-12-22 1个回答

清者自清,论儒家地主要精神

《自清》----李率 己亥年 冬月廿二

找到自己地心,壮大自己地气。----李率

我认为这十二个字可以某种程度上代表儒家地精髓了。我信仰儒家,我信仰孔子,我认为这十二个字,可以无愧于我地天赋,亦可以无愧于孔子对于后世儒门学生地教诲了。道理是一样的。找到自己地心,壮大自己地气,这其实即是圣人想要表达地内容之一,何为‘心’,心即理,何为理,理,也叫:天命之性,在人(其‘天命之性’的条目)则为:仁,義,礼,智。所以“找心”,狭义上来说,是找你自己地心,你自己地心,叫:气质之性(气质之理),你喜欢唱歌(举例),你喜欢跳舞,你喜欢打牌,你喜欢写文章,这些,你所谓的喜欢,你个人地喜欢,就叫你的气质之性,是你个人的心,每个人的气质是不同的。

但是我们儒家研究的,不是狭义,或者叫:不单单是狭义了吧。在孔子时期,有志于‘道’者,寻找,和追求、培养自己狭义之心的方法,叫:六艺,既: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载体,是通过某一件具体的事儿,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办法,与方式。他(既:六艺)不是目的,而是工具,载体了,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要有载体,他(既:学习,修炼六艺)其实是把你的‘情’澄清,让你的‘理’(天命之性)露出来的一种办法,既:从狭义到广义的一种媒介,和载体了。他(既:六艺)是一种办法,就像有人要渡江,总有船吧,道理是一样的。而这个广义,即是‘人人之心’,是人类所共有地一颗心了。我们学儒的,就是要找到这颗心,这颗心,就是每一个人类共有地部分,而無分地域,無分语言,肤色,年龄,和性别了,道理是一样地。我们学儒,就是找的这颗心,是你自己的心,也是“对方”的心,也是“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的心,道理是一样地。这颗人人之心的条目,就为:仁,義,礼,智了,道理是这样地。

这不容易,从孔子提出了‘仁’开始,到陆象山,王阳明所谓地“心学”末,古往今来地儒者们,儒家爱好者,儒家学生们……算是把这事儿捋明白了;我作为儒家的信徒,信仰儒家者,且有一定的写作天赋,与古文理解能力,我自学了三年,写了大概百万字左右地文章,用以论证‘仁,義,礼,智’,亦也凭此作为种自我思辨,与自我进步之方法,(写文章)不求名利,只为令自己越辩越明,越辩越透,就这样我走了三年,以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我找到自己地‘心’了,道理是一样的。而我所用的方法,也是从狭义到广义,既,先找到自己狭义地心,即:气质之性,然后通过不断地修行,与磨炼,再从狭义到广义,找到天命之性,既:你自己的心,同时也是人人之心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地气质会越来越清,换句话说,你地‘质’会愈来愈精锐,就像《朱子语类》所说的:“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那样,你通过修行,修炼,学,你的气质会越来越清,向着高处去靠拢,而这也是“人往高处走”的真正意义了,人往高处走,说地是气质愈来愈清。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找心’,文言叫:“率性”(出自《礼记·中庸》)也可以叫:‘澄质’罢,道理是一样的,就是用一种方法,让自己越来愈明,古人采取地是‘六艺’,可是六艺已经失传了,所以,现代人只好自己找办法,能找着也就找着了,找不着的,也就找不着了。很真实,但现实既是这样,所谓:“自渡”,自渡就是自己找船,你要想‘澄质’,你要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那你就得自己想办法去“渡”自己,说白了,既是找到自己的‘道’了,道理是一样的。这个‘道’啊,他终究是道,是帮你‘向心’地一种‘路’,路就是路,路只是路路不是目的,这点要弄清楚,弄清晰,道理是一样地。

1.

目的是:人人之心。目的就那一个:心。所以我们修行人“比”什么,我们什么也不比,如果一定要“比”,那即是“比”谁更‘清’,比谁更‘透’,比谁比谁更明白了。我们“比”(所谓比)地是这个,虽然真正的明白人,遇见明白人,二人也不需要说太多地话,只拿眼一看便知,所以真正地明白人之间,也不存在世俗地“比”了,道理是一样地。实际上,这个世间地一切正法,包括佛法总根儿即是这个,既:‘向心(人人之心)’。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儒,释,道也只是不同‘气质’之人的,不同路罢了,道理是一样的。

2.

既像,你走东,我走西;你走南,我走北,‘心’就那一个心,仁,義,礼,智,你说是‘仁’,也行。心就那一个心,看你有多‘清’了,看你走到哪儿了;道理是一样地。而清者之间,不用说话,清者自清。----作者:李率 己亥年 冬月廿二

清者自清,论儒家地主要精神

剩余:2000
上一页:互粉吗